您的位置:首頁 > 娛樂 >

別夸她賢妻良母,謝謝_全球今熱點

要說最適合冬天看的下飯劇,非美食劇莫屬。

以吃為主題的劇不少,但沒見過這樣的。


(資料圖片僅供參考)

全劇共10集,每集才15分鐘。

說是拍美食,它的菜式都很家常,遠不如美食紀錄片豐盛。

來源|彎彎字幕組,下同

拍人,出場人物也屈指可數(shù)。

就是這樣一部極簡的日劇,卻讓我覺得像撿到寶一樣驚喜。

講的啥?

劇名即主題——

想做飯的女人和想吃飯的女人。

這部高分日劇,連故事都極為簡單。

簡單到,只講“吃”這件事。

先來介紹一下兩位主人公。

由紀和春日,是住在同一棟公寓的兩位獨居女性。

一個愛做飯,總吃不完;

一個愛吃飯,又總不夠吃。

由紀每天雷打不動地倒騰各種菜式,帶飯上班。

自己做飯是可以釋放熱情,但還不能完全使她滿足,因為她始終認為——

就像沒有觀眾,藝術就不復存在一樣

做飯也是,沒有吃這個動作就不成立

由紀的滿足感在于可以大展身手做很多很多美食,讓吃的人夸一句好吃。

因此,她一直想嘗試做大份量的菜。

奈何自己飯量小,家人好友又不在身邊。

愛做飯的由紀缺的,是一個胃口好,能捧場的飯搭子。

而她的鄰居春日,剛好就是不二人選。

不僅飯量大,還吃得香。

一大份疊成小山的蛋包飯,她一個人就能光盤見底。

愛吃的春日最苦惱的是參加工作聚餐,每次都吃得不盡興。

每道菜分到碗里都不夠塞牙縫,回家還得給自己加餐。

當愛做飯的由紀遇上愛吃的春日,一拍即合。

飲食習慣全然不同的倆人,成為完美互補的飯搭子,開啟因“吃”結緣的飯桌社交模式。

從漸漸摸清彼此的口味。

到不同飲食習慣的碰撞。

就說吃煎餃,由紀喜歡配點小酒。

碳水愛好者春日,卻有吃餃子配米飯的奇特習慣。

飲食習慣不同又如何?

正好是一次嘗試和交流的機會。

就像由紀試著配米飯,春日也學著配酒。

交換了喜好,解鎖了新吃法。

很平淡,也很真實。

這也是日劇最擅長的地方,以小見大。

能15分鐘說完就絕不注水到1小時,短瞬又余韻悠長。

吃飯這么稀松平常的事,卻能成為兩位女性友誼的開始。

而且,看下去才知道。

一段飯桌友誼,可不只是分享美食那么簡單。

“吃”這件事,貫穿整部劇。

但重點不在于吃什么,而在于人因為吃這件事,產(chǎn)生的情感連接。

由紀和春日搭伙吃飯的過程,映照的是女性之間的相處:

細膩,包容,熨帖人心。

突然得知對方要來做客,暖氣立馬安排。

就算經(jīng)歷不同,也能出于同一性別的共同困境而彼此理解,互相照顧。

有一回,由紀痛經(jīng)在家,衛(wèi)生巾和藥都用完了,便取消了跟春日的飯約。

沒想到過了一會,春日就帶著衛(wèi)生巾和止痛藥趕過來,還特意備多了點夜用,甚至補鐵的飲料都有。

這真是女生才懂的貼心服務。

盡管春日自己沒有痛經(jīng)體驗,卻因為朋友深受痛經(jīng)折磨而變成痛經(jīng)專家,甚至比由紀本人還上心,用科學的建議引起對方重視。

女性之間的互助,不只是身體上的體貼照顧,更是心理上的。

當由紀覺得麻煩到對方而開始自省時:“我不能老把難受掛在嘴邊,要像你一樣堅強才行”。

沒想到春日這樣回答:

“雖然我們都是女性,但每個人都是不一樣的?!?/p>

雖然我不是你,但我知道你難受,不必逞強,也不必和我一樣。

這部劇的細膩之處就在于此:

它不止講女性互助,也在講女性共感。

后者更強調,女性由于共同的性別處境,更能從心理層面上代入、理解對方。

比起男性如隔靴搔癢的呵護,女性更能給予恰到好處的安慰。

也因此,當春日敞開心扉,開始講述自己缺吃少喝的童年經(jīng)歷時,另一頭的由紀早已聽得淚流滿面。

既是心疼春日,也感動于自己被對方如此信任。

由紀的敏感,不是向內的自艾自憐,而是向外的,對他人情緒的高敏感。

春日之所以飯量大,除了本身喜歡吃,更是因為她從小受到不公平待遇后的報復性飲食。

她出生在一個重男輕女的傳統(tǒng)家庭,只有父親和弟弟能大魚大肉,自己卻因為是女孩,吃得少干得多,常常得半夜偷偷起來覓食。

吃不飽,是她童年生活的常態(tài)。

由紀和春日看似只是在搭伙吃飯,實際也是一場心理上的互助。

一頓飯,填飽了胃,更填充了精神上的缺口。

春日把由紀做的飯都吃光,為喜歡做飯的由紀帶來心理上的滿足。

而在春日看來,自己“喜歡大吃大喝”這一點被由紀接納了,也變得比以前更快樂。

喜歡吃飯和喜歡做飯,都是人性最本能的喜好,和對美食的純粹熱情。

在這里,更是女孩子之間彼此互補、互相治愈的特性。

后來呢?

兩人都被對方的熱情感染,進而踏出了改變自己的第一步。

春日不再盲目執(zhí)著于吃飽,開始對美食產(chǎn)生興趣,嘗試做菜,主動提議做南瓜布丁。

女性幫助女性,不是一句口號。

往往是因為女性更懂女性,自然而然就產(chǎn)生了同頻共振的力量。

真正感同身受,才能心照不宣。

不需要多悲壯的情節(jié)、多宏大的敘事,對女性來說,這些習以為常的相處細節(jié),更引人共鳴。

到這,這部劇刻畫因“吃”結緣的女性相處日常,已足夠巧妙。

但它不是閉眼描繪歲月靜好。

它還敏感地揭開了女性在“吃”這件事上不易被察覺的隱痛。

乍一看都是芝麻綠豆的問題,可世俗眼光就是會給當事人造成不適。

比如,飯量大就給春日招致了不少尷尬。

和由紀第一次見面,春日提著幾袋炸雞,就被由紀誤會她在家里開派對,不料那只是她一人份的晚餐。

盡管沒有惡意,但也傷人于無形。

又如,飲食習慣被指手畫腳。

因為飯量大,春日經(jīng)常點三份餃子和大份米飯。

明明是按自己的飲食習慣和喜好點餐,卻莫名其妙被愛說教的路人長輩“教訓”——

餃子不應該配米飯,還是得配啤酒

通常不會一口氣就點三人份的

飲食習慣不同,是可以分享交流。

但每個人的口味不盡相同,飯量大小也因人而異,女性飯量大、口味小眾,怎么就成了一件被吐槽批判的事情?

說白了,都是刻板印象使然。

在傳統(tǒng)觀念里,女性的飯量與道德捆綁,吃得少的女性被認為是優(yōu)雅的、懂得克制的、不放縱欲望的“好女孩”。

飯量大則相反,被認為與男性相仿,女性氣息淡薄。

當吃飯從人類本能變成群體規(guī)訓的一環(huán),就脫離了飽腹和品嘗的自身需求,而成了外界衡量女性是否符合標準形象的標尺,刻板印象也由此而生。

食量成為女性的困擾。

做飯技能也成為女性的困擾。

盡管由紀只是單純喜歡做飯,卻常被夸“賢妻良母”。

看到由紀自帶便當,男同事便對著另一位女同事夸她——

你得多跟野本小姐學學

野本小姐以后絕對是個好媽媽呢

類似的恭維話術,在生活中經(jīng)常能聽到,夸人者往往還沾沾自喜,認為自己夸得對。

殊不知,它同樣膈應人,或者說更加膈應人。

因為把愛做飯和“賢妻良母”聯(lián)系起來,透著的是一股酸腐的父權凝視。

做飯本是一項愛好而已,和喜歡種花、彈琴沒區(qū)別。

可在很多人眼里,卻視它為服務于男性或家庭的一項技能。

而做飯者,則成了純粹的工具人。

一旦將做飯和責任捆綁,再愛做飯的人,碰上對方理所當然的態(tài)度也無異于一盆兜頭冷水,瞬間澆滅所有熱情。

更典型的,還有女性外出就餐經(jīng)常遇到的“粉紅稅式”待遇。

有一回,春日跟鄰桌一位男性顧客點了同樣的套餐,但因為春日是女性,老板就自作主張給她的米飯減量。

這不就是一些食堂打飯人員“見女手抖”,自動減量的操作?

當老板被春日質問時,他笑著回答,坦然的語氣中還帶點邀功的意思。

事后老板對此的反應也很值得玩味。

愧疚中還帶點無辜,將它解釋為“弄巧成拙”。

言下之意,我料想你要克制飲食保持身材,所以好心幫你減量。

這種“無辜”的善意背后,不還是對女性應該白幼瘦的刻板印象在作祟嗎?

無意的冒犯尚且如此,更別提那些真正靠“粉紅稅”獲利的商家。

有的產(chǎn)品,在吃上做了性別分類。

同樣價格和同樣口味,“爸爸牛排”份量卻比“媽媽牛排”大。

來源|微博@澎湃新聞

還有的產(chǎn)品,美其名曰“更適合女性”,卻在強調“操作簡單”這種宣傳語中暗含對女性駕駛技術的歧視意味。

這些針對女性的消費陷阱看似貼心,實則也是一種隱含的性別暴力。

幾千年的父權文化使然,這樣的場景依然“活”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。

但普遍并不意味著正確,存在也不意味著合理。

我們都會反對明顯錯誤的偏見。

但對于根深蒂固、多數(shù)人習以為常的偏見,總是很難反擊。

就和那位男同事和老板一樣,看似好意的恭維與體貼,卻是一種暗暗去敏化的冒犯。

敏感是我們特有的武器。

保持敏感。

覺得不適就要說破。

喜歡做飯,只是單純享受,只是愛好;

飯量大,也只是飯量大而已。

想做飯的女人和想吃飯的女人,一拍即合不僅僅是因為吃。

還因為這張飯桌上的兩端,永遠平視對方。

標簽: 飲食習慣 賢妻良母 一拍即合

相關閱讀

精彩放送